发布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首页公共专业安全做好哪些工作才能保障企业的职业卫生安全
手机用户bw61452

文档

4087

关注

0

好评

0
DOCX

做好哪些工作才能保障企业的职业卫生安全

阅读 976 下载 0 大小 14.5K 总页数 4 页 2025-08-27 分享
价格:¥ 3.00
下载文档
/ 4
全屏查看
做好哪些工作才能保障企业的职业卫生安全
还有 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4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做好哪些工作才能保障企业的职业卫生安全职业卫生安全(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是指通过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职业病、工伤事故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同时提升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机-环境”"的协调,确保劳动者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高效工作。根据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来保障职业卫生安全1、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①制定职业卫生安全政策:明确企业对职业卫生安全的承诺,设定可量化的目标(如事故率、职业病发病率等)。②成立管理机构: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确保责任到人。③完善管理制度:制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预案》等文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2、识别与评估职业危害因素:①全面危害识别:对工作场所中的物理(如噪声、振动、辐射)、化学(如粉尘、有毒气体)、生物(如病原体)、心理(如工作压力)等危害因素进行系统识别。②风险评估:根据危害因素的种类、暴露程度和可能后果,评估其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制对象。③定期监测与检测:委托专业机构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万测确保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万3、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万文①工程控制措施万文采用低毒、低危害的原材料和工艺,替代高毒、高危害的材料和工艺改进设备和技术,实现自动化、密闭化生产,减少劳动者直接接触危害因素的机会。安装通风、除尘、降噪、防辐射等设施,降低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②管理控制措施制定并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限制劳动者在高危害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劳动者过度疲劳或长时间暴露于危害因素中③个人防护用品(PPE)根据危害因素类型,为劳动者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耳塞、护目镜、防护服等)。确保PPE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4、加强职业健康监护①上岗前健康检查:对拟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适合该岗位。②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根据危害因素类型和暴露程度,定期对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或职业禁忌症③离岗时健康检查: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在离岗时进行健康检查,评估其健康状况④建立健康监护档案:为每位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其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史,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保密性。5、开展职业卫生安全培训与教育:①管理层培训:对企业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②劳动者培训上岗前培训:对新入职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安全培训,使其了解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在岗期间定期培训:定期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安全培训,更新其知识和技能,强化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PPE使用与维护、应急救援等。6、完善应急管理与救援体系:①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职业卫生安全事故(如中毒、爆炸火灾等),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援程序和措施。②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在工作场所配备急救箱、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设施,并定期检查和维护。③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劳动者和管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技能。7、加强职业卫生安全文化建设①提升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全体劳动者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意识,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文化氛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1-2019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5  沪ICP备2021008143号-5